一小脸之后对赵云说的。从赵范的为人分析,这三原则很可能是他临时的杜撰,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显得赵云与樊氏的般配,从而促成这一段婚姻而已。如果来的不是赵云而是张飞,说不定第三条原则就要改成“声若洪钟,气吞千军”了。
假设这样,那樊氏在这婚姻中完全是被动的木偶,仅仅被赵范当做政治上攀连关系的筹码。在乱世,对一个寡居的美女而言,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换种情况,假设这三原则真是樊氏出自本人意愿提出,那又意味着什么?
按说,樊氏的丈夫死在三年前,当时,赵云尚未名震天下。要说樊氏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改嫁三原则,完全指向赵云,这只能说明一种情况,那就是樊氏与赵云早已相识,并且芳心暗许。
考虑到赵范兄弟和赵云都是常山真定人,樊氏也可能与他们同乡,这种分析并非完全离谱。
若真如此,则可以演绎出一段曲折凄美的感情故事。遗憾的是,这故事的结局并非团圆,而是赵云屈从于政治局势的需要,终究和樊氏劳燕分飞。
而更大的可能在于,樊氏提出这三条原则,根本就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不愿改嫁。
想那赵范的哥哥,最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士人。这样一个丈夫死了,樊氏纵然是美女吧,她有什么资格,要求再嫁的对象不但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双全,名闻天下?
而且,还必须也姓赵,这不存心找不痛快么?
所以,樊氏的言下之意其实是:赵范,既然你找不到这样一个人物,那就别劝我改嫁了吧。
她是用无限拔高的条件,在表示自己守节的心意而已。真正的芳心所属,其实不在“鬼使神差”暗合了这三原则的赵云,而在于那个三年前死去的丈夫。尽管那只是个无名之辈,却是她真正爱的人。
只不过,当刘皇叔的军队兵临城下时,满脑子军事政治的赵范,惊喜地发现领军大将竟然完全符合嫂嫂的条件,于是自作聪明,萌生了撮合的念头。
樊氏其实依然不愿,只不过无从拒绝。
而细心多虑的赵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