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呢?只有粮食。
只不过粮食这东西太重要了,关乎国家安全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周方远是真的不愿意涉足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粮食生产的结构特征不断演替。
粮食供给关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总量短缺,供给不足”到当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
粮食生产组织模式则由人民公社制的集体经营转变为小农户自主经营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耕地有效灌溉比率、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强度均有显著的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同时,粮食生产资本投入的报酬递增效应不断衰退,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空间仍较大。
我国粮食生产的人均耕作面积低于主要发展中国家,小农农业生产特征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农业劳动力城乡迁移为特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乡村转型的重要特征,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基础。与农业劳动力密切相关的乡村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6年的27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8036下降到6782,推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阶段性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整体上已由长期供给不足到丰年有余,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得到提升。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21亿t,进口粮食12亿t,粮食自给率为8392。人均谷物占有量由1980年的326kg增长到2014年的443kg。人均谷物占有量在1978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到2014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在粮食进出口贸易和粮食进口方面,形势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由粮食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粮食的耕地生产率不断提升,粮食作物单产由1978年的2527kg/h2,上升到2016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