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五十九章 “郑家天下”必须死(第2节)

会算账记账罢了。

郑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官吏相通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而如此一来,那就很有可能,今后郑家天下的‘科举’便不再是读书人所熟悉的大明科举,而就是眼下这种什么人都能进来逛一逛的‘笔帖试’。

这个法定的极其不好。将来的郑家天下若是有此一条荣身之路,那世人岂不把那文行出处,把那道德文章都看得轻了?

大明科举选的是官,人数自然很少。(\\www.zslxsw.com//)

郑家‘科举’选的却是胥吏,那基数何止是前者的十倍、百倍?

而如果郑家天下的官员都是从胥吏中选拔,那郑家天下的科举就只能是笔帖试,也只需要笔帖试。

这叫大明这些劈开千军万马从独木桥里冲出来的进士、举人甚至是秀才公们又该如何自处?

他们都没办法靠着‘四书五经’攀升到一个超出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层次的层次,直接在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框架中脱颖而出了。

他们必须从胥吏的‘千军万马’中劈开一条路,走向更高峰。这是不是更有难度且不说,只说这样一个社会权利阶层的进阶模式那就跟大明社会的‘道路’全然不同。

在大明是用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来劈开大道,直接进入到‘官’的层次中;而郑家天下却需要用实干实才,用看得见的功绩来劈开向上攀升的道路。

这在读书人眼中是大逆不道的。

更别说,在大明天下,想要走读书这条路的人,那必须家里有钱,至少是有几亩薄田,或是表现出自己非凡的聪明早慧后由族中来接济。后者的代表人就是洪承畴,甚至还包括沈楠光。不然你都没“资格”读书习文。

可是在郑家的天下呢?那门槛可就低的多了。之前是‘精英社会’,现在直接人民大众了。

就仿佛本来是自家的自留地,现在却是个人都能来逛一逛,这如何能让士林士绅们满意?

他们走过了人生的独木桥,好不容易实现了家族阶级的晋升,那对后代的遗萌是巨大的。

首先是财力,其次是师资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