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画一副《夕阳下的皇宫》,要让倭国有和我大宋回易的强烈需求,然后白银结算。”
“再差人临摹一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土包子们也见识下什么叫做天朝上国。”
李纲点头,说道:“臣还有一些想法,倭国一直在学习我中原王朝的文化,臣想着请官家准许,倭国人到我大宋学习书法、绘画、乐理,让他们回去去教化倭国。”
赵桓看着李纲,郑重的说道:“有些东西可以学,有些东西不能让他们学。特别是广备攻城作不得任何倭人靠近。”
“即将开办的军校,就不要让倭人知晓好了!”
“臣知道轻重。这都是社稷神器之学,他倭人还不配。”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虽然武德不盛,但是依然是一个讲究华夷之辩的时代,李纲这些读书人连宋武人都看不起。
指望读书人看的起倭人?可能吗?
事实上,倭人一直在派人到大宋,想要学习大宋的文化、经济、军事还有武备锻造等技艺,奈何没人传授给他们。
很大原因是工匠们也不是很看得起蛮夷。
手艺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秘学,怎么可能传给外邦人?
所以,李纲提议的倭人到太学就学,那简直是无上的荣誉,就是学回去的是书法、绘画、佛学……
赵佶的瘦金体挺好看的。
赵桓觉得李纲这招比自己还要狠的多。
这是要养一群大治废宅出来吗?
“官家,臣觉得倭人一定会感恩戴德,毕竟教化之功。”李纲笑着说道。
赵桓哈哈大笑,妙人。
真正对倭人有用的锻造技术,有用的治国之学,他倭人学不了。
甚至是连儒学这种酸老九的学问,都在禁止的行列里。
之乎者也,他倭人也不配。
李纲之所以和赵桓同流合污的阴谋这三个国家,其实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验。
海贸是大宋的重要财政收入,但是倭人多为海贼,李纲对阴倭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这些明面上堂而皇之的支持,其实背地里都是阴恻恻的谋划。
如果不是站在朝堂宰相,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还会以为他赵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