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地说,顾玩给麻依依安排的那些任务里面,“分布式编译架构”是最容易琢磨出来的一个突破点。更新最快,最好的醉书楼1小说阅读网www.zslxsw.//com
这玩意儿所需的知识结构,很契合计算机专业的资优生。
另一方面,地球人当年关注分布式编译,其实是跟摩尔定律瓶颈临近,有莫大的关系——地球上,那条“pu单位面积算力每过1个月就能提升一倍”的摩尔定律,其实早在2005~2006年前后,就逐步陷入瓶颈了。
当时,05年暑期档英特尔发布的最新款pu,单位算力就根本达不到04年初版本的翻倍了,大约只有04年春版本的16~17倍。
到06年底/07年初的英特尔单核pu版本推出时,距离05年暑期档版本又过去大约1个月,但是这一次,单位算力只有05年暑期档版本的15倍。
可见,算力倍增的速度,在逐步放缓。当时pu的加工工艺大概还在四十个纳米的水平,瓶颈就已经凸显了。这不是英特尔喜欢挤牙膏,而是真的挤不动更快了。
但地球上的普通消费者,在05/06年那阵子,并没有感受到电脑性能的提升速度明显放缓——这是因为,英特尔提前知道自己挤牙膏挤不动了,所以在那阵子推出了个叫“双核”的技术。
pu单位算力提升速度不够,那就搞新的算力分布架构,用核心数量来凑。又过了两年,到0年前后,双核也撑不住了,就上四核。
至于后来的分布式编译架构/云计算,有个最大的外部诱因,就是“增加pu核心”这条思路,也渐渐变得不划算了。
不可能无限堆砌32/12/512核,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搞分布式,把算力任务充分并行拆解的底层架构问题,给解决了。从此,咱也别纠结单台pu的算力了,直接芯海战术堆规模。
蓝洞星上,基础科研落后于地球,商业模式创新领先于地球。
至于芯片工业,因为这玩意儿虽然受制于基础科研,但本身也属于能够赚钱养活研发的产业,所以两相抵消,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