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给他俩分别上了药,吩咐道:“休息两天再去上课,睡觉时必须趴着,等板子毒发出来还会更疼的,所以要按时换药。”
两个难兄难弟互相看了看,虽然各自疼地呲牙咧嘴,却心里也欢喜,丁尔康悄悄地对杜衡说:“子美兄,谢谢你帮我!”杜衡也悄悄地回应道:“谁叫你贪嘴,下回我就不管你了!”
这一顿板子下来,他俩真正成了打也打不散的朋友了。
板子吃完了,伤也很快就好了,学习却一天也不能落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牢牢地占据了状元和榜眼的位置,不过以丁尔康为状元居多。杜衡内心总是会有点不服气,他更努力地学习,都发现无论他多努力,他就像网球丁尔康像拍,他蹦地再欢,最终丁尔康总比他高一厘米。杜衡有时总感觉牙都快咬碎了,可是对丁尔康却恨不起来,他也非常需要友情的滋养。所以,他表面上永远不会让那种情绪流露出来,尤其是和丁尔康在一起的时候。
杜衡的父亲内心也对儿子充满了希望,他只当了个知府,眼看也进升无望,所以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中状元,授翰林,将来不能出侯入相,至少也得比自己强才行,所以对杜衡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两个最优秀、同时又都肩负重任的人在怀覃书院相遇了……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最完善的,它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为“童试”,清代应考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先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以后在州、县学习的称“生员”,后指入州、县学习之“生员”为“秀才”。获得“秀才”资格的才能参加高一级的考试。
第二步为“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因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科举时代称考场为“闱”。每场“乡试”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考官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多由进士出身的京官和教官担任。
主考多是翰林出身。“乡试”通过者称“举人”。考中了“举人”,可以进京参加全国性的考试。在全国性的考试中即使不能考中进士,也具备入仕的条件了。
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