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留条活路。
其他地方,尤其是某些城镇里,听闻有蝗虫压境,不少人才想起郑家之前给他们提过的牧鸭治蝗之策。
瞬间便有大量百姓跑去买鸡鸭鹅,让它们帮忙吃蝗虫。
“我有四亩田,要两只鸭,快点...”
“我,我,到我了,我要三只,这是铜板...”
“六只鸭子...”
“什么?没有鸭了?唉,怎么都没了,那,那给我来三只鸡...”
“都没了?那,来两只鹅,贵就贵点吧...”
在大量百姓的哄抢之下,那些卖鸭卖鸡卖鹅的商贩们瞬间便卖了个精光,甚至还有人赚得钵满盆满。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蝗虫大军,真要防住它们,得需要几只鸡鸭鹅?
仅仅是商贩们手中的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是远远不够的。
哪怕真的有效,也不过是帮助有限的百姓而已。
随着蝗虫大军压境,田地里未成熟的苞谷、稻谷、麦子、黍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几乎无一幸免,全都成了它们的食物。
只剩下花生、大豆、南瓜这类数量稀少的,百姓们极少种植的作物得以幸免。
这是大楚境内常见的蝗虫,它们似乎专吃百姓们救命的粮食,而不怎么吃蔬果类。
因此,这类蝗虫也被他们称为吸血蝗。
蝗虫到处肆虐,这样的情况在大楚北方,到处都有发生。
除了早已有所准备的皇商郑家及其合作的百姓们,以及那些有先见之明、也有防御实力的地主阶层或是有钱人家受到的损伤小些,普通百姓的损耗情况,几乎可以用极其惨烈来形容。
各地方,不管是上头的太守、县令这些大人们,还是下头的亭长、里正,皆是带着百姓们去田头驱赶蝗虫,试图抢救田地里头的作物。
然而,‘蝗虫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这句话可不是白叫的。
任由他们如何驱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