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05章 海禁问题(第3节)

挡不住江南地区居民对于利益的追求,无权无势的普通平民干脆出海当海盗。

身为特权阶层的官僚豪绅干脆帮助海盗销赃,或者组织船队进行走私贸易。

而明朝偏偏没有强大的海军,对于海盗、走私行为无力制止。

朱元璋的海禁令除了减少了朝廷的税收之外,根本毫无用处,官僚豪绅趁机成为明朝海外贸易的主导者,牟取暴利。

以明朝末期著名的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海上贸易集团为例,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的出现,打破了江南地区官僚豪绅对于海贸的垄断。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大小舰船200余艘,其中主力宝船63艘。

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每艘宝船可载重2500吨,每次出航之前明朝宦官们都会统一收购大量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以便随船出海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而各国的贸易额每年是有限度的,郑和船队带去了大批货物,自然影响明朝走私商队的销量。

最重要的是原本大家明目张胆的违反海禁令,是因为皇帝抓不到。

现在郑和组建了当时堪称无敌的舰队,扬威海外、清剿海盗,抓个走私船队不是轻松的。

下西洋船队管事的都是皇帝的亲信宦官,他们只要忠心于皇帝就行了,可不用给官僚豪绅们面子,走私要是被抓,是死是活可就全看皇帝心情了。

因此走私船队在郑和下西洋开始后大为减少,而在当时每年因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26万公斤,白银在明朝就是钱,财帛动人心,这一大帮利益集团不恨死郑和船队了。

明朝依靠科举取士,而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

1397年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明朝官场大多被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把持,这帮官员或多或少都和海外贸易有关。

即使本身不牵扯海外贸易的文官,每年下边人孝敬的“冰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