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82章 大道废圣人出(第1节)

《浪姐》的爆火初期,把一个衍生节目也带出了圈——《定义》。姐姐们坐在易立竞对面过审。

三五个问题下来,有虚晃躲闪的,有黑线上脸的,还有红了眼眶的。一时间大家都感叹:真敢问!

专门对准人家的槽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以至于有人还称她为鲁莽?

宁远只能一声叹息,叹的不是易立竞。而是如今的网友,已经少见多怪到这样的程度?

93年一款前所未有的访谈节目面世,《东方时空》的子栏目,央视八分钟访谈栏目《东方之子》。

改革的第一步:要走出摄影棚,走到嘉宾熟悉的环境中去。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所谓的游走式采访,边走边聊。

那年白岩松25岁,担任《东方之子》的策划。从来没有访谈经验,却被时间推出去当了主持人。采访企业家,他就要到工厂里、办公室里去采访;采访西北地区的电影放映员,他就骑着马,和嘉宾走在沙漠里。

开始白岩松也很懵,不断问制片人时间:我要看哪里?我要怎么站着?

迎来的就是一顿骂:是摄影师找你,不是你找摄影师。把机器都锁死了,我还给他们发什么工资?

后来就彻底放飞自我。

那时候的国人上电视,都说五种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就是不说人话。人和人的交流,仿佛都隔着一层纱。

制片人对主持人的要求,是要用戳穿嘉宾的心态去采访。

粉碎式采访!

甚至要求不能称呼采访嘉宾为老师。

即便是采访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白岩松也没有以老师相称。

一口一声的老师,等于替观众预设了这样一种采访和采访者的关系。

平等的交流中,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季羡林,才能面对当时的毛头小子白岩松,说出所谓的学术顾问,都只是不顾不问这样的大实话。

主持人和嘉宾,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思想的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