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视角看棉花,和从大顺封建统治者的视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的视角,不必提。
皇帝的视角,在于皇帝不想让华北、中原地区种棉花。
希望他们多种点粮食,棉花稍微种点可以,自己够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种棉花。
心里不踏实。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因为苏北运输方便,而是被皇帝视为“外”,而不是“内”,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么事。
出事了,有海运优势,方便调集粮食赈灾,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锁粮食,方便镇压,还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皇帝怕还么调节完,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
没粮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京城漕米是稳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
当然,最好是非核心区,种棉花,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
这几年,伴随着垦蒙、闯关东等活动,华北地区一些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种棉花了,这几年价格走高。
皇帝希望,刘钰像是对付之前沈阳试种棉花的手段一样,用外来的低价棉花,直接扼杀华北试图种棉花、不好好种粮食的想法——种什么经济作物呀,老老实实种粮食,把烟草、棉花,都铲了。
因为皇帝基本上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有粮食吃,一般情况,老百姓不造反;中原和华北地区,是大顺皇权的基本盘,明末战乱死人太多,这里大顺妥协的少,所以小农经济稳固的很,阶级意义上的基本盘,不能乱。
所以,这又牵扯出孟加拉硝石的问题。
此时全世界,有开采、运输、且实用的硝石矿,就智利和孟加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