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2节)

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又在最低限度内,缓释了转型的危机。

名义上还是小农经济。

实则不是了。

一来,主业成为了副业、而副业成为了主业。

二来,每个参与织布的家庭,都和世界贸易、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息息相关。

三来,自给自足实质上是被瓦解了的。

织布的人,需要花钱买布。

这和织布的人自己穿,剩下的再去卖,是有天壤之别的。

这种方法,看似在破除危机,实则纯是觉得雷要提前炸了声儿太小,就是奔着毁天灭地、天翻地覆的大革命去的。

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旦爆发,每一个看似还在小农经济中的人,都会被拉进去。

如果不这么办,松苏如果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则影响面很小。

然而这么办了,就把大量的百姓绑在了其中,使得到时候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与每个人的利息都息息相关。

所以,这不是解决了大顺的危机。

只是把危机延后,并且烈性更大。

这种思路,其实也是可以用在印度的。

而用在印度,就需要大顺必须要等欧洲干起来之后才下场,以控制欧洲市场。

仍旧以棉纺织业为例。

印度种棉花。

印度纺纱。

印度的纱,进口到松江。

松苏织布,甚至把织布的范围,沿着长江、运河网铺开。

棉布卖出去。

尤其是等着一战打完之后,因为物价革命而大为有利可图的欧洲。

白银回流至松江,再发给大顺的织布工、印度的纺纱人、或者棉花种植投资。

即,通过以地域为分界的强制分工,强行加强大顺和印度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欧洲的市场,催化印度向专业纺纱转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