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百一十四章 漕运的弊端(第4节)

十分有限,对于黄河漕运的需求并不大。

大汉初年,河渭漕运总体规模不大,财政积累的程度不高,因此政府用于水利兴建方面的开支不多,直到高后时期,这一状况仍未见明显改观。孝文皇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封国的控制,对诸侯王实行“再分封”政策。文帝励精图治,倡行节俭之风,还屡次下诏劝农,督促农民发展生产。因此,文帝时期国家财政逐渐好转.水利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孝武皇帝即位之后,奉行“量出为入,积极有为”的理财观,开漕运以济军,变水患为水利。元朔二年随着推恩令的实行,大汉朝廷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漕运的发展更为显著,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顿繁起来。

元光六年,孝武皇帝开始大规模北伐匈奴,漕粮物资成倍地增加,因此,京师长安对漕运的依赖日益加重。而渭河曲折水浅及黄河三门砥柱之险等严重影响了漕运的顺利进行,为此孝武皇帝开始大力整顿河清漕运线。据史料记载,孝武皇帝调集数万人,在渭河南岸开渠,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才完成。漕渠的开凿还满足了两岸农田灌溉的需要,上万顷的土地因此受益。

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大汉朝廷不得不加大河渭漕运的供给。为此,孝武皇帝开始重视水利灌溉,提高关中的粮食自给。约在元狩元年,孝武皇帝采纳庄熊羆的建议,征调一万多民工从征县引洛水向南开渠,直到临晋。因挖渠时出土了龙骨,故取名“龙首渠”。经过十余年的施工,约于元鼎六年建成井渠通水后,由于黄土遇水坍塌,导致工程失败。

元鼎六年,孝武皇帝又接受左内史儿宽的建议,在郑国渠旁兴建六条小渠,以解决地势高不能浇灌之弊,故称六辅渠。六辅渠的开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收,直到后世唐代仍然在发挥作用。

孝武皇帝元封元年,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开始主管财政大权。桑弘羊调整了运输政策,加强漕运补给。随着西汉漕运的蓬勃发展,水利兴修更加频繁。桑弘羊的运粮政策实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