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鉴宝人生》更多支持!正因为现场的许多客人对这件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云龙纹葵边大盘有顾虑,再加上黑市的东西一贯都真真假假,因此,等拍卖师宣布开始竞拍时,回应者寥寥无几,最后被楚琛很轻松的以八万的价格拍了下来。
楚琛去刷卡付钱领回了拍品,等他坐回原位,乔庆泰就有些担忧的说道:“小楚,我承认这件东西看起来确实挺像是真品的,但你应该也知道,明早期官窑落选瓷器可是鲜有流散到民间的。”
乔庆泰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瓷都明清官窑,由官府出资并派员主持烧造,产品主要供给皇帝和皇室享用,或作皇家宗庙祭器以及皇帝的赏赐品,对质量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今天所见传世官窑瓷普遍质精艺重、完美无瑕。可是在这些精美传世品的背后,却是以大量残次品作为代价的。
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明代官窑的上等进御瓷比例往往是“十中选一”,甚至“百不得一”。
落选瓷器除质量优劣不同外,其装饰方法和装饰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而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凡有双角五爪龙纹、黄彩釉以及书帝王年号款的瓷器,只供皇帝和皇室使用,严禁流散民间。
在这种制度的制约下,明代前期,大约自洪武至嘉靖年间。瓷都御器厂落选瓷器的处理办法一般是就地敲碎掩埋,不准出御厂大门。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完成朝廷烧选任务后多余的“全美之器”,因不准流入民间而被敲碎。
这一点,在当代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已经被证实了。
由此可以推断。明代前期官窑瓷器几乎不可能在民间流行,且由于明前期实行严格的匠籍制,官窑样式也不大可能在民窑中仿造。
所以流传至今的这个时期的官窑瓷,除史载洪武初年出口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和永乐、宣德为郑和下西洋而生产的具有西域风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