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仙术(第3节)

一笔“产业”。

萧氏开砖场,王府占点份子,完全有可能。

“此砖场所产之砖为何价廉?”

“听闻起得很大,几有二十门。”

“二十门?”孙图疑惑道。

“乡间土窑谓之‘一门’,萧氏砖场之窑有二十门,谓之‘轮窑’。”

“轮窑有何神异之处?”

“这却不知也。”孙昌答道:“萧氏已经在怀远县起第二座轮窑了,广募工徒,月给三百钱。”

其实,轮窑在“硬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它的“神异”主要体现在设计上面。

传统的乡间一门小土窑,制完砖坯后堆进去码放好,封上门后就开始焙烧。砖成之后待其冷却,然后一一取出。

轮窑则是一种连续生产的砖窑。

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可以预热前面的砖坯。一座20门的轮窑生产时,4门在焙烧,7门在预热,5门在冷却,剩下的4门已经在出砖了。随着火焰在窑门间的移动,可以做到连续生产,效率比小土窑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简单来说,轮窑充分利用了废热、余热,节省煤炭、时间,连续出砖,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利用旧有技术条件,搞设计上的创新,是一个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但在使用水力机械锻造铁甲方面,完全遭遇了可耻的失败。

什么水力锻锤,力量完全不够,也生产不出那么大块的铁。邵树德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但都作院的工匠们告诉他朝廷曾经试着用水锤打铁,但失败了,所费极多,质量很差。

邵树德想了想,他后世曾经看过一本牛津大学的书,似乎欧洲的板甲早期全是手工打制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水力锻锤反复锻打形成大块板甲这种事情。

到了16世纪末,欧洲人在炼铁、炼钢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能生产出大块的钢铁,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这给水力机械锻打提供了条件。但即便如此,一副板甲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