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冲送来的奏折。
秦军已平定疏勒,设疏勒郡,自此,西域刺史府已在高昌、焉耆、龟兹、且末和疏勒五个地方设立郡府,并在精绝、楼兰、交河等地设立县衙,完全遵照中原郡县的模式管理西域。
与此同时,桓冲也提及在西域兴修书院、工坊和集市等。
前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文化和文化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想要让和汉人已经多年没有往来的西域各族一下子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接受汉家文化教育,谈何容易?
而后者,无论是工坊还是市集,都在西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拥护。
西域各国还是经商为主的社会,新来的汉人仍然愿意鼓励和推动工商发展,并且向他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中原市场,他们自然是乐意的。
西域本来就是鱼龙混杂、城邦自治,这些百姓谁在乎头顶上的统治者是谁?只要能让自己吃饱穿暖,甚至生活质量还能继续提高,那就能称呼一句青天大老爷。
而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中原商品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冲击西域,汉人的到来,汉家语言的普及,再加上汉字的流转,注定了西域百姓之后不可能脱离汉家文化而生活,所以渐渐地书院之中也就会有更多的西域百姓前来学习。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桓冲建议无须操之过急,杜英也表示认可,并且批注,只要能够守住西域的边界,那么整个西域的内部消化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农耕文明和一个商业文明向外扩张和同化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如今的华夏,更像是两者的结合体,具有了商业文明的强大传播力和行动力,同时又保留着农耕文明的温文尔雅和兼收并蓄。
前者能够促进文明的传播,后者能够提高文明的包容度,吸引其余文明主动参与和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大鱼吃小鱼、完全的强制更改。
历史上的盛唐时期,胡人满长安,的确曾经做到过这一点,奈何这场景最终也不过只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