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各地赈灾行署的管辖的灾民,各领域产业的脱产工人,各城池内的脱产群体,如果说我大明的粮食供应,敢出现任何的问题,就必然会造成一个严峻后果。”
钱肃乐想了想,向崇祯皇帝作揖询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想增加揽储粮食规模?”
“没错。”
崇祯皇帝应道。
粮食保障,是一个体制健全的国朝,必须要全面考虑的事情,一旦说粮食保障敢出现问题,那不管先前发展的多好,都会导致混乱的发生。
大明处在小冰河时期下,自然灾害频生,就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陛下,此事有户部在做,内务府没必要再增加该项预算了吧?”黄道周想了想,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过去,内务府每年要拿出100万两银子,去向皇明海贸总会、汉盟、欧罗巴各国海商购进大批粮食……”
“没必要?”
崇祯皇帝笑道:“黄卿,你这是没有饿过肚子吧,不要把内务府现有的一些压力,影响到你做事的判断上。
每年100万两银子,去订购海外的粮食,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今后的5年间,内务府要逐步累加该项预算,此事要与川海总会明确好,各地所设平价粮行,要继续增加规模,与此同时,内务府这边也要在北方诸省,筹建起一批民储仓,这与户部的军储仓,是不掺和的。
虽说是民储仓,但是监察也好,运行也罢,都要按照国朝的标准来定,谁要是敢将歪心思,放到民储仓一事上,那大明的律法不是摆设。”
殿内安静极了。
崇祯皇帝赚钱是把好手,就现阶段的内务府,名下就有着不少优质资产,每年能够创收很多,可崇祯皇帝花钱也是把好手啊。
鉴于这等特殊的境遇,使得内务府的很多官员,其实是叫苦连天的,压力太大了,往往是崇祯皇帝一句话,就会有一批人忙的团团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