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了了解新法的推行情况,熙宗皇帝都不会让宰相来剥夺他了解地方内情的机会。
但向太后决没有先帝的水平,尽管在她的治下,对外战争的表现远比先帝要亮眼,不过论起才学,她的确远远不能同她的丈夫相比。
气学的韩冈和新学的王安石,到底谁才能占上风,而太后又会偏向那一边,这个问题困扰了太多的人。
加之制科阁试上几位考官因为开罪了韩冈,被发配去了西京,这样的结果,会不会影响到殿试考官们的评判标准,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礼部试有没有韩冈的人?到底有几个?又是哪几位?
很多人开始去在五千参加礼部试的士子,寻找来自于关西的那批贡生。希望在其找到与韩冈有关系的人,以他为突破口,得到有关殿试的蛛丝马迹。
韩冈自然知道那些等待礼部试的结果的贡生们,正在慌张个什么。但他对此毫不关心,连看乐子的想法都没有。
在制科的御试之前,首先是进士科殿试。
由于被推荐人都进入了御试,韩绛、张璪都不可能与韩冈争夺出题的权力。而且在殿试的考题,政事堂进呈以供御览的题目,韩冈也有参与其的权力。
在黄裳被黜落之后,韩冈对谁能通过御试没有任何兴趣。而能够通过礼部试的气学弟子,数量也极为可怜。
韩冈现在所想的是怎么才能在考题体现气学的观点。
韩冈所主张的气学,其核心是格物致知四个字。对个人能力,讲究经世济用。重实际,轻言谈,这是气学的偏向。相对于经术诗赋,更看重官员对具体政务的处理能力。
怎么才能在题目反映出考生们经世济用的水平?不改变考题结构的话,想到达到这个目标很难。而想要临时改变,就要面临考生能不能适应的问题。
不过在临考之前,对考试的内容做大改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礼部试不可能,但殿试却有先例。
熙宁三年的殿试,考官们给考生发下了一部韵书,这本是为了殿试时的测试诗赋做准备,但赵顼上来之后,便发下了一道策问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