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韩宗儒,苏颂和韩冈都沉默了下来。
方才还是你来我往的池畔水榭,重又回复了宁静。
苏颂没有了垂钓的兴致,只望着池中清水。
韩冈走到小桌旁,给自己倒了一杯凉汤,端着杯子转过身,就听见苏颂一声叹,“不意韩家竟有此人。”
韩宗儒的外形并不讨好,但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能与苏颂、韩冈坐而论道,不见虚怯,是少有的能在自然格物之道上真正用心的世家子弟。
苏颂如此感概,也正是他家里,却找不出一个能在格物致知上用心的儿孙。
“是真正有格物头脑的,少见的很。”
去浮华,绝臆测,本于实,论证有据,逻辑有理,《自然》编辑部所接收大多数投稿,都很难做到这几点,很多人不在内容上下功夫,却多在文辞上做文章。
韩冈能记得韩宗儒,除了出身之外,更是因为他的论文内容翔实,条理分明,一次比一次更加符合稿件的需要。
苏颂道:“也不知他回去能不能说服玉汝、持国。”
韩冈抽了张椅子坐了下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子自在,“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若能配合,自是最好,不愿配合,也无所谓,只要不学文彦博。”
苏颂微微苦笑了起来。
韩冈对上京元老们的态度是一贯的。
若是能够立场坚定的站过来,那当然是最好的。
如果心有犹疑,韩冈会尽力说服,仍旧不愿意,他也不会强求,求同存异的肚量韩冈还是有的。
只要不成为麻烦制造者,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容忍,本来就是一件有商有量的一件事,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两府都不愿做得太难看。
可要是像如今的文彦博一般,那韩冈只能说,容忍是有限度的。
真要比起下限来,掌握刀枪的总比只有笔杆子的更要强出那么几分。如今的政事堂,更是一手刀枪,一手笔杆子,一旦放下顾虑,那就没有任何下限需要遵守了。
“可惜韩子华不在了,否则哪有这番计较。”苏颂又叹道。
韩绛若还在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