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宛如一条腿走路,根本无法走得长远!”
“长远?现在不是考虑能不能走的长远,是国库能不能支持此策走出去,还未曾吃饱,何能思虑着吃好?”
……
顿时,几位相公激烈地争吵起来。
这已是朝堂议事的常态。
出发点不同,考虑的结果自然不同。
赵祯也是皱着眉头,陷入纠结中。
商税与田赋同等重要,朝廷自然也不能薄商人而厚农户,不然也会出现问题。
而此刻。
一直未曾说话的范仲淹看向不远处的欧阳修,欧阳修也恰好看到了范仲淹。
二人同时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份无奈,可能只有二人知晓。
在庆历新政之时,也是这种氛围。
遇到某件事情,官员们吵成一团,皆是为国为民着想,皆是有理有据。
但吵到最后,要么是无法执行,要么是不断中和策略,待执行时,效果廖廖,未成一事。
唐介和苏良早已经习以为常,二人皆是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聆听着,然后心中慢慢思索着如何解决该问题。
约一刻钟后。
赵祯见众相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种隐患都揭露出来,不由得将众臣都叫停了下来。
他看向下方,问道:“台谏何意?”
唐介想了想后说道:“臣以为,可同时降低商税,使得商贸良性发展,不至于萎靡,引得商人不满。”
一旁,欧阳修则是摇了摇头。
“臣以为,官招商之策后,商贸本就兴盛许多,而今下沉一些,并无问题,还是应倾力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待民安定,商自然再能兴盛!”
欧阳修与唐介的意见也全然相反。
这时。
所有人都看向苏良。
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望向苏良。
他们当下还没有发言的机会,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