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说的事儿更感兴趣。
徐三叔得了个知己兴奋得不行,抓着自己不离身的小册子不住地说:“我就知道你肯定感兴趣。”
“只是这事儿要想办好,还得先经你的同意才行。”
像是怕桑枝夏信不过自己,徐三叔连忙保证说:“丫头你放心,只要你不愿意,三叔记录整理出来的这些东西唯一出现的地方就只会是咱家的书房,外人一个字儿都见不着!”
徐三叔其实很早就有了这样的念头。
他婉拒了皇上封赏入朝为官的提议,为的就是这个。
桑枝夏这些年换了不少地方种过不同的地,在不同的环境下制定出了不同的对策,并且都行之有效。
这些过往记录被桑枝夏习惯性地记录在册,每一步都被徐璈整理得很详细,收录齐全,辗转了这么多地方也一本没丢。
加上徐三叔在参与过程中自己总结记录得出的经验和体会,汇总起来其实就是很完整的栽种手册。
他想收集整理后自行编纂成一本可以通用的书,其中不记载旁的,说的全都是地里栽什么的全部过程。
按照徐三叔的设想,编写出的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简化去晦涩的言辞,主打一个通俗易懂。
最好是还能有相应的绘图插入,这样就能让不识字的老农也可以看图知意。
这是一本在构想初期就面向最底层百姓的书。
其中的经验和总结若是利用得当,对世代只能口口相传,单纯模仿的民间耕种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首先需要桑枝夏点头。
毕竟各种设想是桑枝夏提出并尝试施行成功的,很多无人知晓的巧妙办法也是桑枝夏的主意。
徐三叔只是个参与并记录的人,他无权把桑枝夏的心血传布出去。
谁知桑枝夏听了却只是笑:“三叔说的这是好事儿,我为何要不同意?”
丰产最大的秘诀是粮种的区别,而桑枝夏这几年也一直在尝试教会想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