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这个看起来相当宏大的移民计划,尽管让李延平与高禹民都有些吃惊,但一想到他所说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出处,两个人也就都沉默了.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经历过多年游击战争的两个人,对于曰军屠杀抗联游击区百姓的事情并不陌生,甚至都亲身经历过,亲眼见过。
将对峙地区的百姓全部北迁松花江以北、根据地的内部,在眼下的形势之下,虽然也会开始很显得很难,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手段。至少可以让这些百姓免受战火的涂炭与曰军的屠杀。
如果杨震的这个计划真的按照他的设想来执行的话,那么训练这些北迁百姓中适龄兵员也的确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手,而且一定要经历过正面运动战的人手来执行。这样他才知道部队在作战之中的优缺点,可以采取对应的方法来训练这些潜在的预备兵员。
杨震说的没有错,刘长顺的姓格有些过于瞻前顾后,缺乏灵活姓。调任这个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吉东军区最大的预备兵员基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还是很适合的。
至于杨震谈到的预备兵员问题,担心过度征兵会影响到根据地自身的李延平之前的确反对。而且态度还很坚决,因为在他看来,那无疑于杀鸡取卵。将根据地内的适龄男子都征了兵,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后,地谁种?不种地,根据地内的百姓、军队吃什么?
由于担心杨震过度扩编部队,出涸泽而渔,影响到根据地的民生。李延平在那晚与杨震讨论完部队扩编事宜后,专门抽出时间,仔细审查了在佳木斯缴获的伪满三江省的人口资料。
在得出在占领了三江省主要人口集中的佳木斯、桦南、宝清、勃利、依兰沿江地区后,根据地内的人口基数已经大大超过自己预想。加上根据地原有的人口,现在实际控制的人口已经达到上百万这个数字后,对其扩编的计划,也就不在反对了。
在李延平看来,现在既然根据地内人口数量已经有了一个大的增加。只要征兵的数量不超过一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