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窝下蛋(第4节)

尽管大批的苏联师生进入东北境内,极大的加重了东北的负担。但杨震依旧认为这个协议,相比抗联向苏联方面选派留学生还是划算的。中国人的确需要航空工程等专家,但一样需要铁路和交通,电力与水利方面的专家。

对医生的需要,也一样的有着大量的需求。农业专家,也是一样缺乏的。只要苏联人答应将这些大学对中国人招生,那就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有了借鸡下蛋的地方,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管他什么大学,只要能招收中国学生就好。不过杨震经过与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再三商议之后,还是将选派学生的重点放在几所工学院和医学院上。至于原来的一批原定于回国担任教授和讲师的原留学生,如果考上硕士以上的学业则让他们继续攻读。

而在此协议签署完毕后,中央也在秘密协调各个沦陷区党组织,让他们协助抗联做好在沦陷区招生的工作。保证能有足够的生源,以尽可能的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进入苏联的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事实上苏联人虽说要求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大学立即迁移回苏联境内。但是有几所德国占领区内的大学,直到四八年之后,那些位于苏德主战场的城市彻底完成重建,才陆续的搬迁回国内。

这个补充协议中关于教育方面的部分,在整个战争之中一直在执行。苏联人也的确加大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接收数量,并且将一部分以前并不对中国人开放的大学和学科,也对中国人进行了开放。

直到整个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也没有中断。以抗联选派留学生为起点,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最急需理工科人才,尤其是国内奇缺的工科人才。

没办法直到建国之前,国内大学全部都加在一起,培养的学生有七成是学文的。剩下的三成搞基础研究的理科,又占据了大部分。学习工业建设最急需的工科的学生,数量最多也就占据一成的比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