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它所反映的东西之间关系是在深层结构和所指的层面上连结成的”因此“偶像”只能建立“外在的相似性”;作为象征的“神像”或者“圣像”才能“建立一种暗在的相同性让精神得到理解”
偶像在《圣经》中指假神;但是即使是神像或者“圣像”也还不足以象征“精神”文字则更具精神性因此才有“破坏圣像运动”关于这一点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是同中世纪的天主教有所区别的
正如埃米尔·布鲁纳所说:“罗马天主教信仰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比新教紧密;相反新教的教会音乐达到很高的程度天主教却望尘莫及罗马天主教信仰倾向于形象化它与可见物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积极的;福音派(新教)信仰却依附于言词与可见物只有间接的松散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绘画在新教教会中销声匿迹而音乐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即使在造型艺术的范围内形象符号对宗教精神的涵纳也是不同的这需要将基督教对欧洲神话系统的影响深入到“类型分析”的层次具体的分析模型可如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就艺术与宗教之关系分出的四种层次:
第一根据新教原则上帝不仅显现于神圣的存在而且也显现于世俗的存在因此即使沒有宗教的内容即是采用世俗风格艺术也完全可能间接传达某种宗教的价值
第二现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关注静物的明显趋势”将一切实在都转换成静物的形式蒂利希认为这意味着“有机的形式已经消失始终与描绘有机形式相关的理想主义也随之消失”因此即使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本來趋于完整的神话逐渐被分裂、破碎、疑虑、空虚所取代却可能恰好通过“探究人类深层的疏离和绝望”而成为基督教观念的表达因此蒂利希甚至认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最有感染力的宗教绘画”是“当今基督教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
第三宗教内容本身并不产生宗教绘画按照蒂利希的说法这甚至会“导致渎神的危险”因此在基督教的重述中以往任何一种“神”的題材(包括基督教自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