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的话,呼衍当涂的反问,非常有效。
当此之时,没有什么民族主义和国家认知。
在中国士大夫和贵族的传统观念认知之中,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才是主流。
著名的淮阴侯报一饭之恩,就能很清楚的说明,此时,士大夫贵族们的脑子里的善恶观与是非观究竟如何。
当初。韩信贫微之时,在其家乡的亭长门下当食客。
天天在亭长家蹭饭,久而久之。亭长的妻子厌恶韩信,于是。在某天故意不给韩信准备饭食,韩信也秒懂了对方的意思。拂袖而去。
之后,无家可归,也没有收入的韩信,就只能靠着垂钓,有一顿没一顿的混日子。
某天,一群大妈来到河边洗衣服。
其中一位,见韩信可怜,于是就给了韩信一些饭食。
韩信因此感激不尽,说道:有朝一日,我一定您的大恩。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寻找到当初那位赠与自己饭食的大妈,拿出了一千金,作为报答。
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历,与它一同诞生的,还有胯下之辱这个典故。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蹭饭,为何大妈能得到报答,而那个亭长却只获得怨恨?
这就跟古典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和贵族的观念有观了。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韩信最初,是以食客身份在那个亭长门下蹭饭的。
表面上看上去,韩信似乎每天都是在蹭饭,混吃等死。
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亭长给韩信一日三餐,而一旦有事,韩信需要拿命来报答这个亭长,甚至可能,这个亭长让韩信去死,韩信也一定要去死。
所以,韩信蹭饭蹭的理所当然。
之后,亭长妻子断了韩信的供应。
这就相当于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两人从主从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某个公司上班,老板按月给你工资,你按时打卡上班。
哪怕你每天都是坐在办公室发呆,那也是你的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