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一千吨,但是对于自产能力降至冰点的中国政府军来说,这些作战补给已是他们坚守下去的最后希望。与此同时,苏俄政府还在考虑加入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从而换取欧美国家的战略援助。
虽然苏俄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规模不及西盟和美国的五分之一,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直让日本人非常忌惮,得到苏俄方面有可能加入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的消息后,日本政府立即派出了一支高规格的外交代表团赶赴莫斯科,试图让俄国人继续保持中立。苏俄政府借机向日本提出了除领土外的一揽子要求,包括日方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和舰载武器技术,日本人甚至同意以一艘新锐重巡洋舰补偿战争期间被他们击沉的苏俄大型巡洋舰“基洛夫”号。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俄国人的允诺并不牢靠,但当访俄代表团取得苏俄政府的一系列保证后,日本军方还是迫不及待地调整了他们的战略布局,驻扎在朝鲜南部和中国华北的多个师团被调往长江流域和南方山区,用以加强在正面战场和扫荡游击区的作战强度,意图在最短的时间里彻底瓦解中国人的抵抗,使国际社会的抗议与谴责沦为空话。
另一方面,在印度战场占尽优势的日印联军却没有对处境困难的印度联邦军下死手,反而通过民间人士与印度联邦政府进行非正式接触,向其传递停战和谈的信号。印度联邦政府虽有方同盟国撑腰,但他们屡战屡败,逐步丧失了统一印度的信心和士气,而且累积起来的巨大伤亡让他们的兵员质量持续下降,短时间内很难再向日本扶植下的印度斯坦国发动大规模攻势,和谈在其内部已是人心所向,然而在西方同盟国的干预下,他们又只能硬着头皮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结果到了7月中旬,印度联邦军接连发生了部队集体哗变、叛逃的恶**件,印度河防线不攻自破,日本和印度斯坦联军瞬时展开进攻,印度联邦军犹如溃堤后的洪水一泻千里,政府机构和军队官员匆匆撤往西方同盟国控制下的南波斯地区。眼看反转无望,西方同盟国只得同意印度联邦对日媾和,南亚战火就此平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