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放在眼里。这种自信是长期的胜利基础上建立的,不是一两套房能竖立起来的。在原来的历史中,大明的关宁铁骑,是一支明末强力部队。但历史上并没影关宁铁骑”这一编制,是以很多法就认为,“关宁铁骑”实际上是吴三桂的“夷丁突骑”。《明季北略》: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对于吴三桂兵力的夸张且不讨论,“夷丁突骑”显然是少数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那么明朝后期的精锐铁骑,真的要依赖异族来组建吗?把“关宁铁骑”视作对明王朝末期关宁军中精锐骑兵部队的一个泛指的话,其中大部分还是汉人。“夷丁突骑”,只是关宁铁骑的一部分。按《顷见新略》法,“奴步善腾山短战,马兵弱。叶赫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骑,北畏奴步”,建州女真以步兵见长,骑兵实力甚至不如叶赫。在后来与明作战中,建州主要使用的还是骑马步兵战法。而明王朝后期虽然骑兵数量不多,质量却很可观。明代马铠覆盖面积下降,更注重骑兵的机动性。由于九边对抗蒙古饶需要,骑兵比例大为上升。相比两宋和元初常使用的全覆盖式马铠,明代重骑兵基本都是半具装,而同时具备骑射能力,很多人还装备了火器。明代也有覆盖比例较大的马铠,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元朝影响。在元初,蒙古骑兵也多有使用全覆盖马铠者,但明军骑兵比起蒙古人又更重视格斗,擅长骑枪冲锋。全具装骑兵利于冲击步兵方阵。但入明之后,火器同样有破阵作用,且明朝的敌人中使用步兵方阵的较少。且从壬辰战争的情况来看,使用半覆盖马铠的重骑兵,冲击日军这样质量较低的步兵方阵,穿透力、破坏性依然可观。由于蒙古饶马匹数量优势,能够快速聚集优势兵力犯边,迫使明军骑兵必须具备以寡击众的能力。明军骑兵训练时重视夹枪冲击的训练。《武艺图谱通志》载:“柄长十五尺,其法初出马。右手执辔。左腋挟枪。作新月上势。右手执前。左手执后。高擧过额。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