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
塘报,又称《提塘报》、《驿报》,明朝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宋代的《省探》,可用于向内阁反映战情,另外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并请求增援。
明代朱国祯在《涌潼品》卷12解释:“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该称塘报。塘之取义,未解所谓,其亦不着。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欤?”
例如“东江塘报”即由当年的援辽都司毛文龙撰写,用来提供皮岛军情,后由其子毛钰收集。
近代学者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16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
一般来,兵部塘报主要是用于向阁部反映战役进行及轮输转匀情况,还有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以及请求增援。
内阁下发的塘报,就是给底下人看的,供大家讨论,看大家的态度,这都是反映大明朝廷制度上先进的方面。
关于塘报的权威解释,韦宝大概的总结了一下。
塘报传递的内容一般是关于某处的军事情报,战争的总结报告之类。
由兵部传递到全国各地。
便于各地官员知晓,类似邸报的功能。
既然是军事情报,应该是各地方军事指挥员撰写后,上报到朝廷兵部。
兵部根据机密级别,将能公开的部分再次撰写,转发至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