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章四四一 棋盘(第3节)

国确实永远的敌人和目标。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奥斯曼帝国重新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那就是与西班牙合作,对抗奥地利帝国。

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西欧三国不仅对北非这一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殖民活动,还为了对抗帝国,拉拢奥地利帝国。而其与俄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升温,导致的结果就是,奥斯曼帝国独木难支,在西班牙王国走出财政危机,开始建立现代化海军之后,奥斯曼帝国主动递上去了橄榄枝,寻求合作。

虽然双方暂时未曾结成联盟,但合作意愿相当强烈。

这也是欧洲秩序的问题所在,英法奥俄四个欧洲大国之间不断靠近,其中英法已经建立了同盟关系,但却没有与奥地利和俄国建立同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法两国知道,一旦四国同盟建立,那么帝国就会牵头,成立由奥斯曼帝国、西班牙王国、乌克兰联邦和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组成的六国联盟。

显然,四国同盟对抗不过六国同盟,因此英法一直就不敢轻易扩大同盟范围,以免引发连锁反应。

在奥斯曼帝国掌权者眼里,奥地利帝国是第一号对手,其实原因特别简单,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必然是在欧洲方向取得开拓,而在神圣同盟战争、俄土战争之中,奥斯曼帝国丢失了在巴尔干半岛太多的土地,国内存在强烈的复仇意愿。

相对来说,北非除了埃及,原本也只是势力范围,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统治。而英法两国并未直接切割奥斯曼帝国的直接利益,相反却在一些事情上可以有所合作。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心完全对准了欧洲方向,一门心思的想要在奥地利帝国那里寻求突破。这既符合奥斯曼帝国所拥有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环境,也是奥斯曼帝国的内部政治变动导致的。

在第二次科普鲁律改革失败后,科普鲁律家族的权势并未收到影响,反而进一步的扩大。那是因为在内部的竞争中,阿玛尔的父亲法佐取得了对兄弟侯赛因的完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