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钊的背景(第2节)

他生性仁慈、不喜荣华富贵,笃信道教并幻想以此成仙。

当时作为伴读的李文钊,曾苦劝太子,不过用处不大。

汉人的道家思想明显不符合李元昊称霸的野心和政治主张,慢慢的,太子被大王冷落了,很不喜欢他,甚至下令不许入见。

几年后的一天,李文钊再次前往东宫的时候,却被告知李宁明因练气功走火入魔、不能进食而死。

作为政治家族成员,李文钊自然知道,太子的死有蹊跷。

李文钊自有受外公的教育,立刻回去告诉外公,野利家族的危机,从今日始。

不过外公告诉他不必忧虑,说自己只是野利氏的疏族,而且与党项人千年伟业相比,个人的盛衰,无足轻重。

外公正在为党项人推广自己创立的文字。

大王当时对外公的看重,是无疑的。

景宗正式称帝,外公和大臣杨守素实为谋主。

西夏建国前后创制的典章制度,多出外公之手。

而且他头脑非常清醒,虽然创造了党项文字,并且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翻译成藩语,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与汉儒大相径庭。

他对张元吴昊照搬宋人制度的建议,同样嗤之以鼻,

他的政治宗旨是——“一王之兴,必有一代之制。”坚决反对“用夏变夷”,即用汉文化取代党项民族文化的全盘汉化方针。

他提出:“昔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国家表里山河,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日以兵马为务,非有礼乐诗书之气也。”

“惟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其刑赏,则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可以制中国,驭戎夷,岂斤斤言礼义可敌哉。”

李文钊对外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的心中,一人兴邦,说的就是外公这样的人,可比齐之管仲,蜀之诸葛。

立国后,外公就更忙了,元昊让他担任谟宁令之职,意思是天大王,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谋士,主持政务不说,同时也是夏国的精神领袖。

大庆元年,西夏文字造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笔画繁复。

群臣上表称颂,元昊遂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