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0章 失之东隅(第4节)

超过1的损失率,在全球大战当中,根本就承受不起。

不止是轰炸机非常昂贵,如果飞行员的阵亡率太高,等到轰炸机生产出来,恐怕都没有飞行员能驾驶升空。

其实,也就是这些现实问题,倒逼帝国空军寻找提高轰炸机生存率的办法。

在进行了几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后,帝国空军总算找对了方向。

要说的话,“攻-11”更像是隐身技术的验证机。

“轰-x”项目与“攻-11”项目几乎同时启动,在权衡利弊之后,帝国空军决定优先发展“攻-11”。

道理也很简单,在“攻-11”飞起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实现雷达隐身,也没有人清楚“隐身”的军事价值。其实就算在“攻-11”首飞后,也有很多人对隐身技术抱怀疑态度。

这种局面很快就出现了转变。

在参与斯里兰卡的评判行动之前,“攻-11”就用行动证明了自身价值。

在新历145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中,4架“攻-11”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成功的“摧毁”演习双方的司令部,而且没有被演习双方发现。“隐身”的军事价值,在这次演习中崭露得一览无余。

不然,帝国空军也不敢在第二年,派遣“攻-11”明目张胆的去斯里兰卡平叛。

其实,也就是在新历145年,“轰-x”项目进入快车道。

当时,帝国的航空企业,特别是几家主要的军用飞机制造厂,已经通过“攻-11”对雷达隐身有了清楚的认识,还在“攻-11”的测试飞行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方案。

严格说来,“攻-11”的隐身性能其实并不完美。

在八个特定方向上,“攻-11”反射的雷达信号不但没有减弱,还有所增强,因此要尽量避免让这些方向对准敌人的雷达,至少不能长时间对准敌方雷达,从而对任务规划与飞行员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说的话,也就是在“攻-11”的基础上,才有了现在的“轰-x”。

对李天凌来说,“轰-x”也不算神秘。

年初,在错过成为“战-x”军方试飞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