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2章 防空截击(第2节)

众说纷纭,或者说值得商榷。

关键就是气动布局。

在所有的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中,只有3种采用可变后掠翼,而且除“狂风”之外的两种都是舰载战斗机,帝国海军的“战-9”与纽兰海军的f-14。舰载战斗机采用可变后掠翼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保证高空高速性能的前提下,获得优秀的低空低速性能,特别是着舰阶段的操控性。

可见,“战-9”与f-14在选择翼型的时候,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要说的话,“狂风”选择可变后掠翼,同样是在向现实妥协,而且根源也一样,发动机的推力不够大。

只要推重比上去了,那么采用其他的翼型,比如梯形翼,同样能够达到不算太差的高空高速性能。比如帝国海军的“战-12”,就依靠超过11的空战推重比,采用梯形翼,依然具备最快20马赫的高空飞行速度,而且加速行能也不算太差,低空低速的操控性也达到了海军的要求。

当然,在舰载战斗机上做出妥协,这还能理解。

因为着舰时的下降速度相对较快,还长期暴露在高湿与高盐的恶劣环境下,所以舰载机的结构强度肯定超过同类型的空军战斗机,结构质量也必然更大,导致舰载战斗机的推重比往往不如空军的战斗机。

如此一来,舰载战斗机就需要在气动外形上下功夫。

可问题是,“狂风”并不是海军的舰载战斗机,从一开始就是由空军投资研制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由此可见,迢曼帝国的航空发动机还不是一般的差。

因为发动机的推力不够,所以在设计阶段,西陆集团的工程师才不得不选择在第三代战斗机当中得到广泛采用,而第四代战斗机上已经被抛弃了的,优点与缺陷都很突出的可变后掠翼。

第三代战斗机广泛的采用可变后掠翼,归根结底依然是发动机不够好。

不管是梁夏帝国的“攻-8”,还是纽兰共和国的f-111,迢曼帝国的“闪电”、西骆沙的g-23与g-27,都是因为发动机推力不够,又要达到“双2”性能指标,才不约而同的采用可变后掠翼。

要说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