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大!”
在驾驶员提醒之后,刘尊山也看到了升入夜空的红色信号弹,那是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的命令。
此时,刚好5点15分。
从前沿集结阵地到边界还有一段距离,赶过去差不多刚好5点半。
刘尊山也没再多想,在让付小兵发动坦克之后,取出一根荧光棒,举到头顶上方挥舞了几圈。
那是在告诉后面的坦克,跟上营长的战车。
至于车载电台,要在越过边境线之后才能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对此,刘尊山等前线官兵觉得是多此一举。
伊拉克军队早被炸垮了,哪怕仍然有少数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部署在靠近边境的荒漠里面。
通过无线电活动判断联军的进攻行动,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确定突击战术的时候,联军内部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析。
虽然在7月底,联合部队司令部就对作战目的做了调整,不再只是解放科威特,还要攻打伊拉克,至少得占领两河流域,从而控制与利用从波沙湾一直通到亚美尼亚高原的公路与铁路。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其实以控制伊拉克南部与北部的油田为主要目的。
直到大战爆发,帝国当局才做出调整,不再把控制油田当成主要目的,毕竟波沙湾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石油。
跟几十年前比,帝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了许多。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因为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所以在战略上非常的被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得优先确保石油供应。事实上,这也是帝国在大战期间优先进军梵炎洋,攻占与控制波沙湾的首要原因。
此外就是,在战后的两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帝国的影响力都遭到削弱,对石油产地的控制力度大幅度降低。
比如玄大陆的尼日利亚、南孤大陆的委内瑞拉、西大陆的威敬王国等产油国均在战后摆脱帝国的控制。
这些,都逼迫帝国当局花大力气解决能源问题。
主要是在本土,以及本土的周边地区寻找油田,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战后的几十年,在帝国本土就发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