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驾驶战斗机直接撞击预警机。
更加严重的是,在正面迎战的f-16/d只有12架!
至于从两侧包抄的f-16/d,就算弹药很充足,加速性能非常的优秀,也未必能够追上全速冲刺的“战-11b”。
结果显而易见,靠前的那架e-3b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就转向规避。
只是,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还不到每小时900千米,而“战-11b”在完成加速之后能够超过2马赫。
至于正面迎战的12架f-16/d,就算用“麻雀”拦截,也无法击落全部“战-11b”。
随后,后方那架e-3b也不得不转向规避。
为了对付“战-11b”,纽兰预警机不得不给梵罗战斗机下达命令,让那些笨重的二代机拦截“战-11b”。
简单的说,场面顿时就全面失控。
帝国空军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然制空作战的主力是“战-11b”这类重型战斗机,但是受产能限制,并非所有部队都能获得重型战斗机。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后,帝国都没有能够解决“战-11b”的产能瓶颈,或者说帝国空军没有提高“战-11b”生产效率的动力。原因很简单,在配置上全面升级的“战-11/d”已经完成设计,前者是保留了制空作战能力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而后者是全面强化了制空作战能力的空优战斗机,均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后者还配有综合光电探测系统,制空作战能力比“战-11b”提高了数倍。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后,这两种改进型“战-11”就将投产,成为“战-20a”正式服役之前的主力战斗机。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还会以/d的水准对前期型号进行改进。
正是如此,战术航空兵的很多前线作战部队装备的是“战-10b”。
严格说来,“战-10b”的空战能力,特别是超视距空战能力比“战-11b”要强一些,主要是配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
虽然在解决了小型化的技术难题之后,帝国空军没再发展无源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战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