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攻击了隋朝在冀州道的骠骑府。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被隋朝击退。高句丽并未臣服,依然不奉旨,不朝贡。
隋文帝忍无可忍,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以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但这次征伐并不顺利,杨谅遭遇大雨水患,运输不继,军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罗睺自东莱出海,向平壤城进发,但中途遭风,船多飘没。水陆两路隋军不得不返回,死了十分之八九。
高句丽王见隋军声势浩大,担心第二次征伐于是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见奈何不了他,也只好罢兵,算是忍了下来。
但到了隋炀帝时,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朝,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想要两面夹击隋朝。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可汗不敢隐瞒,把事情告诉了隋炀帝。
隋炀帝非常生气,让人告诉高句丽的使节,让高句丽王来觐见,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隋炀帝便开始打定主意,一定要征伐这个有不臣之心的邻国。
大业六年,隋朝平定了契丹,吐谷浑等邻国,声势达到了顶峰。周边邻国除了高句丽之外,均表示了臣服。高句丽便成为了唯一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成为了隋炀帝彪炳文治武功的最大污点。征伐高句丽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黄门侍郎裴矩揣摩到了隋炀帝的心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劝说隋炀帝胁使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婴阳王高元果然不遵籓礼,给了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借口。次年,隋炀帝正式下诏征讨高句丽,动员全国,想要一战以竟全功。
正是这个想法,断送了隋朝的大好局面。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