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考核中晋级,否则就会保不住牛腿。
这时,安西百姓发现学会唐言不仅仅可以免除一部分税收,还可以参军、立功受赏,这些安西百姓或战奴们,纷纷学习唐言。
事实上,陈应穿越前的那个时代,由于国家在各方面优待少民,所以许多人见有利可图就纷纷改民族换祖宗,一开始只是图个眼前利益而已,心中并无自己是少民的意识,但到了两三代人以后,久假成真,民族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
与后世那种可笑的“化汉为胡”相反,这时的安西百姓,却纷纷主动地“化胡为汉”,为的就是少交税。
可以要成为黄籍百姓,不仅仅需要会说唐言,还需要穿汉服,行汉俗,这样才能可以正式加入大唐军队,依靠参军、立功、当官的路子。
当然这种化胡为汉,一开始也是假的,不过由于大部分人本身的长相就是黄皮肤黑头发,更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胡汉混血,且安西地区的人会说汉语又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所以“抬籍”也来容易之极,无非是说唐言,将衣服样式变上一变而已。
虽然说蓝籍只相当于安西旧税率的一半,可是为了这一半税收。不远部落就从遥远的西方投奔安西,成为唐人。
一开始,这种改变只是浮现在表面,在正式场合他们才会说唐言,穿汉服、行汉俗,可是随着假装的时间不断深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了习惯。安西百姓拥掉了刀叉、扔掉了他们的胡族皮袍……
为了融合,陈应采取的政策其实非常霸道。
比如通婚,唐人百姓每纳一名胡族小妾,奖励一百亩田地的垦荒权限,当然,这个不可以强迫,只能自愿。
安西土著百姓对于土地没有观念,可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百姓,以及流民,他们都土地的感悟,不亚于游牧民族对战马的感情。
钱,没有人嫌多。
地,也没有农民嫌多。
最疯狂的是,一名名叫张牧之的破落户,他孤身一人来到安西,分到了五间宅院,以及一百亩地的田地。后来,熟悉到了这个规则之后,他一口气纳了一百六十余名小妾,什么丁零人、高车人、龟兹人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