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头的必经之道,兼且楼上那个包间能登高望远,风景极好,秦博长于塞北,哪儿见过这等水上景致,是以每次来都不更换。
众人一坐一整天,钱花得大方,几天下来,就和店家熟了,都不用再点什么茶水菜肴,伙计自会安排。
几人上得楼上,进了雅间坐下,喝茶解渴,然后吃过朝食,就开始紧盯着码头。
秦博自幼得秦琪母亲教导,诗书上的造诣,比周秦川高明得多,唯独画之一道,他自己不太满意。
在见识过苏幼蓉的功底后,他就一心求教,如今这般等人的工夫,正好成了他对着窗外运河,泼墨习画的大好时机。
周秦川也不曾闲着,读一会儿书,练一会儿字,再看一番景致,倒也悠闲。
苏幼蓉则不时指点两人一下,俨然一个女先生。
门达和卢忠一开始还同他们混在雅间,只是没两天,就吃不消了。
他俩既不读书又不写字,那受得了这份清闲,二人一合计,干脆留在楼下,同秦博的几个手下一边喝酒耍钱,一边看着码头来往之人。
既不耽误找人,还有乐子,可比呆在楼上强多了。
吃过饷午,秦博继续对着窗外的运河作画,周秦川则有些腻味了运河边人来人往的繁杂之相,转而来到与运河相向的另一扇窗前。
通州的房子,以码头附近最为密集,沿着官道通往京师的路上,也建了不少宅院,其他地方房屋不多,从码头和官道延伸开去,就只有几条小巷。
他们所在的雅间前后通透,一面朝向码头,而另一面,则对着一条僻静的小巷。
周秦川打开窗户向外张望,正好看到了两个青衫书生的背影,各自骑在毛驴上,缓缓而去。
两人不时交头接耳一番,或许是在探讨读书心得,伴随着‘得得’的驴蹄声,别有一番意境,周秦川感觉,这个场面若能入画,应该比码头要更有趣一些。
苏幼蓉无声无息地来到周秦川身旁,显然也看出了门道,有了一样的心思。
眼见秦博仍在专心对着码头作画,她干脆自己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开始作画。
此时的两个书生正好骑着毛驴路过一个巷口,渐行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