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第2节)

本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这一波打击和迫害之后,毫无疑问,士人们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没有力量去反对皇帝在科举考试中折腾出来的一些新玩意儿。

尽管知道这对他们非常不利,但是在大环境下,只能三缄其口,虽然他们之中还有不少身居高位执掌权力的人在。

未来在什么地方?

遭受空前打击和迫害的士人们无力地凝视着灰败的天空,望穿秋水般渴望看到一丝阳光,却什么也看不到。

其实他们不知道,皇帝对于这样的情况也不满意。

郭某人不满意,因为他不能一口气做到位。

他把制度带到了宋朝的地步,甚至还要比宋朝更加完善,但是却无法把社会状态一口气带着跃进到宋朝的地步。

读不起书的人还是读不起书,来不了洛阳的人还是来不了,交通,资产,办学条件等等,限制着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求学上进之心。

他增加了人民的识字率,因为扫盲不是真正的办学,办学需要付出的远比扫盲要多得多,他扫的起盲,却办不起学。

他想让更多的人入学读书,更多的人参加文举考试,并且拿出了一整套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大办公学,什么时候开放印刷术等等。

武举考试他也想让更多人参加,但是魏军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很高,所以给考试设定的考核项目本身就极具专业型。

可以说不是首阳山讲武堂出来的武学学生就基本上拿不到高分。

这不仅是在限制士人,也限制了未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但是,魏帝国的武举和文举一样,只是不限制出身,不是没有额外的限制条件。

文学和武学才是面对全民、没有什么多余限制条件的。

拿不到学籍本身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规章制度,无论文举还是武举。

后面,他会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并增设地方武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