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费一样。
这其实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也造成了古代百姓,以及后世思绪禁锢的农民,不信任银行,只信任自己。钱,存着不动,那就是一潭死水,只有流通,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银行,却是国家或个人公信力量,起到信贷与金融集资,从而又好又快的推动各业行的发展。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银行的模式,更适应中国古代的市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利息,也对百姓有着致使的诱惑力。在农耕时代,商业活动都是职业化的商贾进行操作,农民的收入来源,只有种地这一项收入。就算再微薄的利息,都百姓也是一种难得的利润。
冉明的打算其实不是为了单纯的方便商业发展,而是给天下所有的贫苦农民一个生存下去的保障。遇到灾荒之年,农民是最无助,为了活下去,他们只有卖田卖宅子卖儿女,这样也促使了土地的兼并越来越严重。隋朝杨广创立了义仓制度,其实对于农民来说,是一项福利政策,然而这个政策一旦与官方沿了边,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那些官员就会以损耗、亏空各种名目贪污义仓中的粮食,让农民既出了粮食,也享受不到任何补偿,这项惠民之策,反而成了害民之政。
提出银行,其实还是一个隐秘的用意,那就是悄悄打土豪。要知道古代的士族门阀,敛财的主要方式除了收租之外,那就是放贷了。像陈郡谢氏以年三成的利息向外放贷,居然会人称家最仁慈,最良善的人家。但是在后世,你敢收三成的利息,那是绝对的高利贷。只要银行可以解决百姓在灾荒之年,无钱买种粮、耕具的窘迫局面,也可以有效的迟滞土地兼备现象。
这种既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活跃市场以及不着痕迹的打击土豪的政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形成另一个“国库”的存在。无论商贾、百姓还是国家,都可以从银行中得到好处,当然,银行一旦形成,公信建立起来,冉明也有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
冉明的语速非常快,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设定存钱利息,如铜钱占地大、笨重的钱币利息是多少,一年期利息是多少,三年期的利息是多少,五年期、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