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妙的语言就是汉语和汉字,因为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但是最不该出现的词汇就是差不多这三个字。
大宋这套制度运行了一百六十年之后,处处都是差不多。
税务是最先暴露出来的问题。
随着商改不断的推进,大宋的税收由退役军卒组成的稽查队,进行税务稽查督促缴纳,计省的会计们计算税务,然后统收统支的让计省批条子,进行分配。
退役军卒的督查干的很不错,税稽查这三个字,就连邸店一等商户,看了也是心里发怵。
这群督查们,根本不跟你讲什么情面,追缴税务那是一个利索。
计省的会计们的计算也没有问题,还能通过账簿查到不少的偷掉的和漏掉的税赋。
问题就出在了统收统支的问题上。
大宋的计省真的到了该裁撤,然后重新建立的地步了。
计省除了养了一大堆精于算账的会计,再没有了他本来的功能。
规划财政收入和支出。
大宋,或者说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没有完整的财政规划。
换句话说,就是秦馆楚楼【注1】——随心所欲。
靖康二年一整年,光商税就收了将近七千万贯!
而农税因为赵桓大量的减免税赋的政策,导致农税反而比以前少了尽一半,大约只有一千多万贯。
但是国帑里却不是只有八千多万贯,而是有一亿四千多万贯的钱粮,躺在那里!
这钱哪里来的?
户部倒腾地皮,折腾了点钱。
进奏院今年的小报和晨报,居然也贡献了不少钱。
但这都是小钱,真正赚钱的是李纲卖了不少的汴京仓的奢侈品。
但这多出来的六千万贯里,有四千万贯,是工赈院和军器院两个部门赚来的。
李纲当初任兵部侍郎兼任军器监时候,为了给大宋的军备更新换代,弄了不少民间的活儿,维持运转。
但是军器院的主要职责还是生产军备,在赵桓的要求下,已经减缓了,甚至取消了民间的订单。
所以这四千万贯里,有三千万贯,是由工赈院的工赈作坊和工赈担保里挣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