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百四十章:制度(第3节)

了农、工、医之外,又增设了诸子之学。

相比于培养政治人才的法吏学室,以及农、工、医三个专业学室,这些诸子之学有些特殊。

它们主要传播的是经过官方审核修订的诸子文化,和法吏学室不同,进入诸子学室并没有爵位限制,普通黔首只需缴纳一定的学费,便可入学。

但因为门槛低,毕业后并不包分配官职和工作,而是拥有被当地官吏举荐和征辟的机会。

这是赵佗推行察举制度的一个配套措施。

察举制度,是汉代军功爵制度崩溃后,官方弄出来的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属于是科举制度的前身。

赵佗想替换掉有隐患的军功爵制度,但科举制的实施条件明显不足,故而他选择了察举制作为过渡,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减少实施阻力的同时,也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通道。

下层黔首若是不愿去学农、工、医等专业技术,那就可以进诸子学室,进行学习,增长知识文化,展现相应能力后,就能拥有被征辟和举荐的资格。

在某种程度上,诸子学室的设立,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为日后科举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诸子学室的设立,得到了左丞相王绾的支持。

不为其他,正是因为王绾亲近儒家,而诸子学室中正有儒学一席之地,他们自然会双手支持。

甚至就连诸子学室的师资力量,赵佗也不操心,那些式微的诸子传人眼见官方愿意推广他们的典籍传承,自然是欣喜若狂,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赵佗对此表示满意。

发展教育,就会涌现更多的人才。

只要察举制度能够顺利施行,再慢慢改革,转化到科举制,那么军功爵制度这个不停推动帝国发动战争的根源也就慢慢解决掉了。

就在赵佗尽力解决秦国身上的弊端的时候,也有不少事情发生。

一个是辽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