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确有不如意的一面,有时候现实上是很残酷的。当公法与民法发生龃龉时,当行政干预介入民事关系时,某些怀抱发财梦的当事人于倾刻之间化为泡影,原来好好的抵押权关系就变得支离破碎,一些无辜投资者的大量投资会血本无归。这不是物权法本身的焦点难点问题,而是民间借贷特有的缺点、行政干预过度等外部因素强加于物权法的焦点难点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法律关系的相对平衡与绝对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机性甚至于可塑性的。当公法与民法的原则精神契合在一起时,表现出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态势,两种法实行起来相当顺畅,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和第三人不容易发生纠纷,即使发生纠纷也容易进行正确处理。相反地,当公法与民法的原则精神出现裂缝时,表现出公法对民法、公权对民权的某种干预,导致在法律适用上由弹性法变成了刚性法,导致民权于自由度上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民法的效力远远不及公法的效力。如抵押权在民法上可以树立绝对权威,一遇到目的指向不同的公法时就变得非常渺小。
本文遴选“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抵押权”几个热敏词,旨在告诫人们事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应当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对待这些焦点难点问题。
(1)关于民间借贷的源流
关于民间借贷,众所周知,它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商品经济社会。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社会进化到畜牧业社会,有了商品交换,有了货币,有了私人财产,就有了民间借贷。商品交换越活跃,民间借贷就越盛行;民间借贷越盛行,经济社会就越需要宽容,越渴望借贷自由。总之,对于民间借贷的限制领域,主要在于高利贷罪、逃避债务罪、诈骗罪,并没有安装什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罪”等罪名。
人类第一次大分工,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所交易农作物的品种、数量和参与交易的人数呈几何级暴增,不动产和动产的交易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