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几千里,身为燕赵地方之人,去谈论云南、贵州的风俗,却认为居住在那里的人,还不如我所了解得真实可信。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比别人晚出生几**,作为一个扎着发髻、缺牙露齿的小孩子,去谈论老前辈的事,却说那些见过他们的人,还不如我所了解得真实可信。
这种说法是对不对呢?
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圣人。
他对于《春秋》一书,的确了解它的源流始末。
到了唐朝中叶,陆淳等人开始持有不同的见解。
宋代人孙复以后,又有些人一哄而起,都认为左丘明的说法不可信,只有自己的说法才可信。
为什么有不同的观点呢?
因为汉代儒者治学致力于实际,宋代儒者看重名声,假如推演不出新义,就不能耸人听闻;假如不推翻旧说,也就推不出新义。
其实,对各种经典的注疏,都能加以争辩讨论,只有《春秋》记事井然有序,很难改动。
于是宋儒们就提出左丘明是楚国人,是战国初年的人,是秦朝人等等一系列说法,而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圣人的说法就被动摇了。
既然左丘明不是鲁国史官,又没有亲眼见过圣人,那么《左传》的记事就都不足力凭了。宋儒们就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这种风气沿袭到宋代末年,赵鹏飞写作《春秋经筌》时,竟然不知道成风就是鲁僖公的生母。
这样怎么还能和他们一起讨论名分、决定褒贬呢?
元代人程端学更是推波助澜,尤为蛮横。
我偶然在原心亭校订程端学的《春秋解》,编修周书昌就说:有个士人得到这部书,当作宝贝一样珍视它。
一天,他和朋友到泰山游览,偶尔谈起经义,便极力称赞程端学评论叔姬回归地一事,认为他推阐得极为精辟。
到了夜里,他梦见一位身着古代装束的女子,仪仗及卫士庄重而有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