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可他岳家在会昌数一数二,放在赣州便不算什么了,至于到了其余地方,便是强龙还难压地头蛇,更何况是他们这般排不上号的人。
想要新做一行买卖,最怕的就是此处水深。有多少客源,客人对货又能出多少钱,能持续买多久,供给有多少,里头的大户又有多少,谁占的分量比较重,插手进去,分哪一拨客人,才更容易打开局面——这些在从前,都是想方设法,都难以得到答案的。
为了弄明白新行当中的情况,最快的法子,自然就是找懂行的人来问询,若是找不到熟人,还有一个法子,便是从老铺子当中挖人。
大掌柜挖不动,便挖二掌柜,实在不行,多年的老跑堂也是合适的人选。
这是行商惯用的手段,千百年来传下来,又方便,又快速。
然而挖人有风险,极容易被雷给劈了。
岑庄起初跟着岳丈在赣州城内新卖会昌县的香菇,就吃过这样一个大亏。
当时他们翁婿两挑了挑去,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铺子,挖了其中一个多年的跑堂过来,谁晓得竟是踢到了铁板——
那铺子主家不显山不露水,谁晓得后头竟站着赣州城州衙中的一名吏员。
幸而岑庄的老丈人在赣州城还有两分人脉,早早便得了这个讯,忙送了一份大礼给那吏员并铺子主家,又将跑堂给遣走了,这才将事情按下。
而眼前这书生的法子却全然不同!
他雇了人守在各家店子门口,数每日进出的人数,又看他们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开销多少,一一记下来,最后累个总和,再做分类。
这般行径虽然费的功夫极多,又是个笨办法,后续还要花上无数力气来整理,可得的都是第一手信息,准确不说,还半点没有得罪人的可能性,立时就能把一个铺子的每日所得给算出来。
经商多年的,谁又没有几分计算,到时候估着熬码头的时间,再算一算淡旺季,这一门新生意能不能做,又能赚多少,须臾便能有结果。
这是对商户的。
而对农户的,顾延章则是全靠着口口相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