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1节)

东望洋的中部,霍瓦依群岛以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旗舰“刘长勋”号。

虽然帝国海军还有2艘专职旗舰,但是分配给东望洋舰队的那艘,一直留在那球港,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舰队对抗演习的时候才会离开码头,载着舰队司令官,以及100多名参谋官兵出海活动几十天。

因为舰龄超过了30年,所以帝国海军不再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特混舰队的旗舰依然是司令官坐镇指挥的航母。

战后几十年里,帝国海军舰队编成与战术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大战结束之后。

大战后期,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就已诞生,还被迢曼空军派上了战场。因为战局在协约集团掌握之中,战略优势也极为明显,加上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偏短,所以没有得到帝国的重视。

直到大战结束,在空军成立之后,才装备了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短短几年之内,也就是在新历110年前后,喷气式战斗机就淘汰了空军装备的所有活塞螺旋桨战斗机,统治了天空。

只是,海军没这么幸运。

虽然在战后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解决了很多性能缺陷,比如说“战-1a”,即帝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作战半径达到了700千米,后来的改进型在携带2具副油箱之后超过1000千米,但是与活塞螺旋桨飞机比,喷气式战斗机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完全无法忽视的问题。

着陆速度太大,允许的最小速度远远超过了活塞螺旋桨飞机。

空军的战斗机,可以在长度超过2000米的跑道上降落,因此着陆速度快一点,不算是大不了的问题。

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飞行甲板长度有限,所以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得足够的低。

对大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尤其是几十艘“行省”级大型航母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的突出。因为飞行甲板受到舰体长度的限制,没办法延长,所以就算这些航母在战后陆续接受了现代化改进,用上了斜角甲板,着陆区的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